12月28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枢纽组织建设模式研究”研讨发布会。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出席并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主持会议。
王荣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社会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包括公益慈善组织等在内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机制,具有更加紧迫的意义。教育类基金会枢纽组织建设是一种有益设想,也是全行业的共同呼声。多年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力争做“头雁”,通过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品牌项目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来更多发挥枢纽功能,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权衡表示,在上海迈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教育始终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以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构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30年引导、支持,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专业服务上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面对新的形势还要进一步探索枢纽组织建设,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和高质量发展。
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主任汤蕴懿代表课题组发布《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教育类基金会枢纽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上海教育类基金会发展现状呈现五大特点:一是数量增长,领域扩大,多元发展。截至年底,全市有教育类基金会91家,约占全市基金会总数的17%。二是资产增加,但近年收入有所下降。上海市教育类基金会在年到年间总体发展速度平稳,净资产总额稳步上升,但近4年来,年总捐赠收入和平均捐赠收入呈下降态势,基金会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三是人才结构优化,但从业人员薪酬待遇相对偏低。四是项目趋向多元,但创新拓展尚有不足。五是制度规范统一,但运作能力各异。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缘起于上海,率先制度化于北京、广东等地。各地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前期探索实践,为上海教育类基金会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四重功能,成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效途径。报告指出,从区域比较和行业比较来看,上海教育类基金会的行业规模都相对较大,发展比较成熟,行业交流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具备建设行业枢纽型组织的可行性。枢纽型组织建设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重要探索,也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制的生动实践,全市教育类基金会枢纽组织建设大有可为。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杨雄,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强,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季国强,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安方,市民政局基金会处处长马国平等出席会议并交流讨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