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私立院校”就是高级和精英式教育的代名词,孩子如果没能进入重点公立院校,相较于层次普通的其他公立学校,家长们会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塞进教育质量高的私立高中。
家长们的这一举动,倒也不是为了炫富和名声,就是为了孩子可以身处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教育了。
受欢迎的私立院校,没想象那么完美
在一众私立院校中,“公参民”性质的私立院校最受欢迎,是很多家长在选择时会第一考虑的对象。
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他们不是完全的私人办学,而是带有一些公立性质在其中,所以教学更有保障。
但是这类私立院校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他们“掐尖”招生的方式损害了很多普通学生的利益,影响了公办院校的正常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平等性更为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私立院校每年高分率和毕业率很高,那也是不具备“正当性”的,是需要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教育部门也实行了很多的措施,让各类私立院校得到应有的管理。
民办学校有变化,部分或将转为公办
在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中,私立院校的性质和办学情况是审核的重点,只有审查合格的院校才会获得办学资质。
其中“公参民”院校是主要的私立管理对象。他们带着公立院校头衔和前缀,本身是公立院校直接办学的私立院校,或者公立和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和公立院校等政府机构合作办学的私立院校。
在长久以来,依靠公办的身影占据了不少有利资源,对真正的公办院校反而有了影响。于是如今便要求这些院校进行整改,最终会有三种情况。
实现“六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私立还会是私立办学,但是是完全独立的私立院校。在老师构成和收支、办学上都要独立,并且日常的招生、教学和行政活动上都要和原本的公立院校做区分。
像原本叫作“XX市第几XX中学”的院校,就要改新名字,要和原本的公办院校剥离开来,不能够像是双胞胎。
关闭办学
如果院校没法达成六独立,或者是什么资质的审核不过关,就会被取消办学资质,直接关门大吉。
民办转公办
这一计划的实施范围其实是很广的,大部分的公参民院校,和在居住区里的“公参民”私立院校,以及整改失败的院校,在资质合适的情况下,能够直接转为公办院校继续办学。
可以说,在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公到私的转换了。这本该是一件好事,却引起了家长和老师们的纠结,这是怎么回事呢?
私立院校变公立,家长如何面对,老师们何去何从
家长
在家长的立场上,这算是一件好事,如果私立院校变成公立,那么学费一定会下降,就不会那么贵了。
但是家长们也会担心,如果变成了公立,那么原本的那些优质老师会不会离开。
老师
在老师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身份会有变化吗?学校转为公立他们会去哪里呢?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不用太慌张,在学校转公后,根据相关部门通知,根据不一样的情况是有三条路可以走的,其中大家最关心的“编制”问题也有答案了。
首先,原本有编制的老师回到学校:在很多公参民的院校中,老师们都是借调过来的,在院校变为独立公立后,这部分老师就会从哪来回哪去,不影响他们的编制。
其次,老师们可以留校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不会直接拿到公立编制的,是会和公立院校签订就业合同,编制需要自己考试才行。
对于这部分老师,他们的年龄是很大影响,如果岁数过大就考不了编制了。而且公立的工资没有私立时期高,老师们可以多做考虑。
另外,老师们可以离职:如果不想当公立的老师,或者是考察资质不到继续就业的要求,学校也不会直接开除老师们,还会给予一定的补偿。
笔者寄语:私立院校将继续存在,大家稍安勿躁
对于私立院校的一系列通知,其实都是源于私立院校的“不合规”行为。只要院校好好正常办学,其实私立院校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可以填补公立院校的发展空缺,为部分学生提供专属的服务。
而私立院校里的公参民院校的处理,让院校的权责界限更明确,是一件好事,让家长们在选择中会更看重实力,而不是名气。
老师们则是不管在哪里,只要认真教学就是最好的行为了,如果说有编制会比较稳定,但是在合同制下,竞争的动力也会让待遇上升,大家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情况就好。
:你觉得民办转公办,对孩子发展有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