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育工作难搞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学校教育就 [复制链接]

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怎么做才能深入人心?以德育处为抓手真的有效吗?学校教育到底要追求什么?今天中教君为大家带来一位名校长与他所在学校的德育故事。

于会祥,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入选教育部首批校长国培指导专家。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改,提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新做法,但是学校的本质都没有变,这就是育人。如果说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决定着这条生命‘线’的高度和长度。”近日,以“奔向,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四川乐山召开。会上,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与参会者分享了育英学校的德育故事。

一扇“有凹坑”的门: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学校的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唤醒、激活学生。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才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育英学校校长办公室对面的卫生间,有一扇特殊的“门”。年学校进行改造,将所有卫生间的门都换成了新的,但刚刚换完第二天,一扇门就被学生敲出了11个小坑。时任总务主任找到于校长说,这个卫生间来往的客人比较多,门上敲了这么多小坑,是不是对学校的影响不好。

于校长则另有考虑,他认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代表着学校的自尊,门上出现这11个小坑,不管是学生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都是我们教育的资源。于是学校在门旁贴了一张纸,上面写道——“门的脸面,你的尊严”。

如今,7年过去了,这扇门上依然是这11个小坑,没有更多。有一位同学听说这个故事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永远的第11个凹坑,永远的文明》,贴在了这个门上。明年,育英学校将把这扇门请进学校博物馆,永远珍藏起来。这个故事还在继续,不断地引领育英学校的学生越来越文明,哪怕是在卫生间。

于校长强调:“德”这个字太沉重了,对这些天真烂漫、懵懵懂懂的未成年学生而言,不要轻易用我们的成年人对“德”的理解和标准去评判、去教化。我们的确是要“德育为先”,但是在管理当中,对未成年人的孩子而言,我们成年人说的“德”是要值得思考的。

一场讲座:学校是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的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同伴则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帮孩子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样孩子们才能喜欢这个学校,他的生活才有意义。”

在最近一个主题为“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的大数据调研中,学生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于校长认为:在学生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里就不得不提“育英学生大讲堂”。这个讲座每周一次,同开四个讲堂。同学讲、同学听、教师辅导。只要对主讲人的话题感兴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可以报名参加。

这一场场场讲座看似普通,却在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舞台,让有梦想、爱钻研的同学分享他们所热爱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经历,为他们提供了展示风采与提升能力的机会,在整个育英校园中掀起了一股“人人为师,互相求学”的学风。

一份工作: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实践基地

“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地承担各种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建构活动当中丰富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格。”

近些年,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全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