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反复头痛发热,67岁奶奶被查出患上l [复制链接]

1#

近日,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出一株临床少见菌

罗伦特隐球菌

患者陈某,67岁,因“头痛伴发热、全身肌肉酸痛5天入院治疗。入院时体温37.8℃,血液、B超、CT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10月28日,抽取脑脊液送检,脑脊液常规+培养,脑脊液常规显示蛋白阳性,白细胞增多,墨汁染色未找到隐球菌;10月30日,脑脊液培养的第三天上午,血平板上长出一颗针尖大小白色菌落,引起当班人员周晓娟、江巧玲的注意,立即涂片、染色(见下图)、增菌,革兰染色可见圆形真菌孢子聚集成堆,菌体大小不一,有出芽、无菌丝,墨汁染色可见圆形孢子外有一圈亮白环(高度怀疑隐球菌荚膜)。

检验人员立即向十六病区报告危急值:脑脊液培养见到真菌。经过确认,科室马上安排相关科室会诊,经感染科主任冯文辉会诊后,认为患者临床症状与病原微生物学初步结果相符,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11月1日早上,最终报告:罗伦特隐球菌。

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是一种深部致病真菌,在血培养基与沙保弱培养基上,25℃与35℃均能生长,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质。隐球菌可在土壤、鸟粪,尤其是鸽粪中大量存在。人多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引起隐球菌病。隐球菌病的检测试验有墨汁染色、荚膜抗原、隐球菌培养等方法,培养出隐球菌是诊断隐球菌病的金标准。此患者只送了一次脑脊液培养,只长了一颗细小菌落,但没逃过检验人员的火眼金睛,从怀疑到确定再报危急值,严谨操作一小时,为患者获得了宝贵的病原学依据,抢得了治疗先机。目前患者经抗隐球菌治疗,无明显头痛、无发热,病情好转。

隐球菌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初起时症状不明显,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畏寒、发热、乏力、轻度咳嗽、咳痰,也可出现头昏、头痛,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剧烈的持续性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当脑神经受到损伤时,可出现视力和听力下降(甚至失明和全聋)、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吞咽障碍、言语困难和面瘫等症状;当脑实质受损时,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和智力障碍等精神症状,以及肢体瘫痪和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甚至陷入昏迷状态。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往往不被重视,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又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有时会导致误诊误治。该病病死率及病残率较高,急性期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常会因“脑疝”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在短期内死亡。

文/图/检验科周晓娟

编辑/陆妙妃

审核/张伟艳

医院医共体宣传中心

投稿邮箱:yywlb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