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类似病毒性脑炎的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复制链接]

1#

神经梅*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持续侵犯软脑膜和脑实质而发生的神经系统感染,在20世纪的前50年发病率较高,但随着青霉素的使用,其发病率曾一度下降,近年来其发病率又有升高趋势,尤其东欧发病率升高50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90%的神经梅*来自发展中国家,随着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神经梅*患者也不断增多。神经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痴呆,但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且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的类似病*性脑炎的神经梅*在国内报道较少,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7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26-52岁,中位年龄41岁。其中20~29岁1例、30~39岁1例、40-49岁3例、50~59岁2例。5例有无保护性非婚性行为。4例职业为长途货运车司机,所有病例均符合神经梅*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起病形式:7例患者均有发热,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2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3例出现颅高压症状,5例出现记忆力下降。(2)血液学检查:7例患者血常规检查中自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者3例;4例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超过18×10^6/L,最高达24×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7例均行梅*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均行梅*确诊试验(TRUST),甲苯胺红凝集试验(TPPA),全部阳性,7例均进行Anti-HIV抗体检查,全部阴性。(3)脑脊液(CSF)检查:7例患者进行CSF压力测定,3例表现为压力升高;脑脊液梅*确诊试验(TRUST),甲苯胺红凝集试验(TPPA),全部阳性,脑脊液检查蛋白质水平升高者4例,细胞计数升高者7例,最低为×10^6/L,最高为×10^6/L,脑脊液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基本正常。(4)脑电图:其中42.9%的患者脑电图示重度弥漫性异常,额颞中央区少量癫痫样放电。其余脑电图示轻度异常,未见癫痫波。(5)影像学检查:头颅CT7例患者均正常。头颅MRI平扫+增强只有1例脑膜强化,其余均正常。见表1。

治疗:其中1例抗病*治疗1周,症状无好转,后查出梅*后驱梅治疗,静脉注射水剂青霉素万U/d,分次给药,疗程14d;1个疗程后采用长效的苄星青霉素G,万U肌肉注射,1次/周,共3周。为防止吉海(Jarisch-Herxheimer)反应的发生,治疗同时加用泼尼松5mg,3次/d,经过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血清及CSF特异性反应,血清抗体滴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另外6例入院时给予抗病*治疗,同时进行血清梅*抗体滴度检查,如为阳性,则行脑脊液梅*检查,阳性后立即驱梅治疗,方法同第一例,6例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给予驱梅治疗,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结果:7例患者均3个月、6个月、1年复查梅*抗体滴度均有下降,但未转阴。

讨论

神经梅*是一种可引起神经组织及血管病变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在初次感染后3~20年发病。未经过治疗的梅*患者23%~87%可发展为临床的神经梅*。由于梅*感染各期均可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故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型)、实质型(脊髓痔和麻痹性痴呆)和先天性神经梅*。神经梅*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症状性癫痫在神经梅*中较常见,可能存在潜在的机制,但以单独表现,临床较少见,本组7例患者均有癫痫表现,但无一例为惟一表现。各种形式的神经梅*均以脑膜脑炎发病,而且在各种形式的神经性梅*中伴有或轻或重的活动性脑膜炎症状,早期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脑膜炎及脑膜血管梅*,晚期则为脑血管梅*,继以全身性麻痹、脊髓痨、视神经萎缩以及脑膜脊膜炎。本组7例患者,均有发热,且腰穿脑脊液中均有白细胞升高,且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故误诊为病*性脑炎。本组7例患者均无癫痫家族史,既往无癫痫发作史,血HIV均阴性,且未接受青霉素的治疗,诊断明确后予青霉素、抗癫痫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故考虑为神经梅*本身所致癫痫。另本组7例患者中,男性占5例,女性为2例,其中有4例患者职业为长途司机,故对于长期出差职业患者,应想到此病的可能性。有报道称癫痫在神经梅*的发生率为8.7%到60%,故病程中有癫痫发病的患者也应想到此病的可能。在神经梅*的患者中癫痫持续状态较少见,本组中有2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神经梅*的影像学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主要表现为缺血、硬脑膜炎,梅*瘤、脑萎缩、脑膜强化等,本组例7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脑膜强化,可能与检查的时间段有关。本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这与病*性脑炎不符,具体原因不清。另本组患者经仔细追问病史,癫痫发病前有失眠史、焦虑病史,故询问病史时应注意此类不典型症状。

总之,梅*发病率目前有所提高,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易误诊为病*性脑炎,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注:该文章节选自《中国综合临床》,无其他商业目的,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