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此刻国外疫情尚未平息,对比之下,我们现在能安稳地工作学习玩耍,除了全体国人的努力、制度的优势以外,不能不说,中医,我们民族的传统医学,一直在护佑着国人的健康。
上周六是爱知家园的第一次家长课堂。应大家的需求,我们请来中医学博士杨栋大夫,为大家分享了中医视角下的儿童养育观。家长们反馈说,这样的分享实用易操作,非常有收获。
来学习的大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喜笑颜开
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分享给大家。
杨栋大夫从WHO(世卫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出发,以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内核及生命观为基础,将养育孩子的目标定义为:
让孩子这个能量体维持在圆融、干净、通畅的状态,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照顾,内化为孩子对自己的关照,使这一生命状态能维持至成年乃至一生。
杨栋大夫也提出了养育孩子的原则:
养育要符合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要符合天地之道,自然之道。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孩子的生理特点、孩子常见的致病因素、孩子生病后家长应该怎么做。这其中涉及到常常让我们困扰的问题,比如:
孩子发烧怎么办?会烧坏脑子吗?
孩子为什么精力那么充沛,好动不知疲倦?晚上越玩越兴奋,不肯睡觉?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吃肉?水果每天都需要吃吗?孩子老嚷嚷着要吃零食怎么办?
孩子吃饭为什么不知道饥饱?不好好咀嚼?
怎样看待“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和那些早教班?
怎样看待电子产品?
......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相信您会找到相关的答案。
01.
孩子的几个生理特点
1.孩子的生命体是相对圆融的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生命能量体,且时刻受天地之间大的能量场影响。孩子刚出生,他与周围环境、与天地,天然就是一体的。因此说,孩子的生命能量体是相对圆融、流畅、干净的,即使是生病了,孩子也很容易恢复。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大可以放松一些,不必固着于暂时的问题和症状,无需过度焦虑。
2.孩子是纯阳之体,也是稚阳之体
孩子是纯阳之体,意味着他们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
他们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长得非常快。这也意味着孩子们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外就是非常活泼好动。
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如果家长不及时帮助孩子往回收,孩子可能越玩越兴奋,玩到很晚都停不下来,即使累了也不肯睡,甚至闹情绪。
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也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张弛有度。
孩子也是稚阳之体,即孩子阳气还比较弱。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过食寒凉或者受凉容易生病
生命力容易受到压抑,太多的“不”会让孩子的活力受到压制
形体较弱,不宜过度锻炼
3.脾胃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仰仗,要养护好孩子的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也是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孩子的脾胃功能是相对不足的,孩子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养护好孩子的脾胃。
从中医理论来说,脾主肌肉,主四肢。因此脾胃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饱满,不会显得很瘦弱,同时四肢也很有力量。
4.孩子神气灵动未定,需要保护
孩子是身心合一的生命体。
他们精气充盈,经络畅通,神气灵动。
所以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孩子们思维敏捷、感受力强,非常聪明,这与孩子们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相符合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避免孩子过于耗散,比如让孩子奔波于各个早教班,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神气耗散太过,不能收敛,孩子慢慢就会精不足,看起来瘦瘦小小,后面就会泯然众人矣。我们不能提前透支孩子,以免他们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后劲不足。
孩子们在儿童阶段还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壮、神气未定的特点,所以这一阶段孩子们容易胆怯,对安全感需求高。
这需要父母注重家庭环境与氛围的建设,给孩子提供温馨、和谐、有安全感的环境。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父母自身情绪稳定,其次避免孩子暴露在暴力、血腥、恐怖等刺激性的场景中。此外要避免儿童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比如孩子看动画片时,神气外散,是比较耗神的。看完动画片,孩子常常处于呆板无神的状态。
为什么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安全、舒适的环境,保持孩子神气安定的状态如此重要呢?因为孩子神气安定,则气血通畅,不易生病。
02.
孩子常见的致病因素
1受寒
受寒是儿童外感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同样的天气,为什么有的孩子生病,有的孩子不生病呢?这是因为,受寒后发烧,除了气温变化这一外因,内因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孩子的能量状态。当孩子能量状态低下,比如过于疲劳,情绪淤堵导致气血流通不畅时,更容易生病。
因此我们既要注意保暖,也要让孩子情绪平稳,不要过于疲劳,保持能量比较饱满畅通的状态。养护方面做好了,即使是有外寒,孩子也不容易生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当孩子受寒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烧。这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孩子退烧以解除症状,否则孩子的体质会越来越差。
人们有一个误区,“发烧如果不退烧,把脑子给烧坏了怎么办?”事实上,在临床上,除了脑膜炎等特殊疾病外,很少见到有发烧会损伤大脑的,而脑膜炎等疾病,会有它独特的表现,比如烦躁,抽搐等。
因此孩子发烧了,最先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好好休息,清淡饮食。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不烦躁,就没有大问题。孩子是有自愈能力的。如果因为受寒发烧,也可以选择发散风寒的药,比如同仁堂的感冒发热颗粒。
2饮食
关于饮食,由于孩子们脾胃还比较弱,所以需要给他们提供富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重食物的多样性。饮食的大原则,老祖宗在《*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以五谷为主,应该以主食米面为主。
水果并非必须的,如果要吃呢,建议要“少量,应季,本地”。
水果普遍偏凉,过多食用水果,会损伤孩子脾胃的阳气,所以家长要控制孩子对水果的摄入量。
水果里面的维生素,在主食、蔬菜等各种食物里面含量都不少。
要尽量食用应季露天的水果,因为这样的水果里面会有我们所需要的的天地之间的能量。如果可能,尽量选择本地产的水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肉食也并不是必须的。由于消化肉食会给脾胃带来比较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建议要控制摄入量。
零食方面,我们建议对零食要有所选择,在量上要有分寸。大部分市面上的零食都是高油高糖高添加剂。
孩子们脾胃偏弱,对甜味,对零食有天然的喜好。但是大量的糖摄入体内,需要脾胃加班加点工作去转化处理,时间长了,脾胃疲惫不堪,对糖的处理转化能力就不行了,这就是糖尿病,临床上儿童糖尿病并不少见。
此外零食里的高油高添加剂,身体很难去运化,他们就会停留在体内,以痰湿等形式存在,时间长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以皮肤病、过敏、哮喘、肾病等症状爆发出来,这都是因为身体不干净能量无法顺畅流动的表现。
因此,在零食方面,家长要多留心,要有所选择。
冷饮要绝对禁忌。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冰冷食物对脾胃和肾脏伤害大。人体的气血、五谷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吸收;靠肾脏排除人体代谢*素,所以保护好脾胃和肾脏非常重要。
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就是,冷饮会刺激孩子的肠胃,导致孩子胃口下降,进食减少。长久这样必然导致孩子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及吸收障碍。孩子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及各种微量元素缺乏等症,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一代名医邹云翔老师就立下家规:不论研究学问到多深、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有一条铁规不能破——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邹云翔教授,一代名医,家族三代人,80多年研究中医肾病,一家三代人都是慢衰老+身体好。
积食也是常见的儿童致病因素。
主要原因是成人喂饭,导致孩子对饥饱的天然感觉遭到了破坏,吃多了。
其次是孩子边玩边吃,注意力不在吃饭上。
孩子天然对饥饱是有很好的感觉的,不去破坏它,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吃饭,吃饱了就不再强求孩子吃,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吃饭时保持专注,不分神,避免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
3.起居
在起居方面,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非常重要。
长期睡眠不够的孩子,容易精血不足,看上去瘦小,而且生病后不容易好,发烧后温度容易上升得特别快。
规律而富有节奏的生活状态对孩子身心是非常有益的。
成人要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每天做什么都比较固定,这样孩子安全感比较高,身心安定放松。成人也需要注意各项活动的动静结合,有生发有收敛。这样的生活状态就能很好的滋养孩子。
4.情志
首先成人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放松。临床上那些容易焦虑抑郁的患者,很大一部分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气氛里,父母可能会吵架甚至动手,还有被送到别人家长大的情况。
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家庭氛围里,他的身心状态是偏紧的,容易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起畅通的交流通道,让孩子的情绪能自然流淌。
当孩子的情绪不能自然流淌,没有合理的渠道来表达时,很容易反应到身体上,即躯体化。如果家长能争取到孩子的信任,建立起畅快的交流通道,孩子就不必用躯体来表达。一上学就腹痛,就是常见的躯体化情况。
03.
孩子生病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1家长心态
孩子生病时,
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放松。
家长放松,孩子才能放松。越紧张,孩子的病越不容易好。因为我们说,心情紧张,则气血容易瘀滞。只有放松下来,才有利于气血畅通,有利于疾病康复。
越焦虑越害怕孩子生病的家长,他的孩子可能反而是更容易生病的。越害怕孩子发烧的家长,孩子发烧后,越难退烧。
其次要避免情绪化。
情绪化,会导致家长在不冷静的状态下选择错误的处理方式。比如发烧后急于退烧等。
最后,孩子生病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反思,而非恐慌。
生病是生活方式的一个呈现,它提醒我们,有些方面需要调整。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生病是可以带给我们一份礼物的,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生病。
2.查找原因
我们需要从受寒、饮食、起居、情绪等各方面来进行查找。
孩子最近受凉了吗?
饮食有不合适的地方吗,比如零食水果肉食是不是吃的太多?是不是吃了寒凉的东西?
最近是不是串门太多,睡得太晚?
社交方面遇到障碍了吗?成人与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吗?家庭气氛最近怎么样?最近有受惊吗?是否看过一些暴力刺激等的场景?
3.充分休息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生病意味着孩子最近的能量状态偏低。
对于任何疾病而言,充分休息都是必要的。
充分休息能让孩子减少能量外耗,让孩子处于放松状态,对孩子疾病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的身体具有自愈的能力。
4.合理选择医疗手段
急症用现代医学手段救急。
比如外伤,吃东西噎着了,这时候要选择现代医学,以解除生命危险。
亚急症用中医手段解除症状。
这一类疾病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呕吐腹泻。这时候还是应该选择符合天地之道的中医来处理。
慢性病贵在养育过程中的不断调整。
比如胃口不好,挑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孩子的照顾,不断调整,让孩子的体质得以改善。
第二次家长课堂预告
主题:小学择校(5月9日9:30-12:00)
1.择校背后的家庭规划与价值观
2.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兴趣、气质,并依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学校
3.择校的基本姿态:充分了解学校相关信息、拥抱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主讲人:崔锦实,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目前从事发展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年9月创办了树之声工作室,依托依恋理论,为有意愿更好地支持到孩子的家庭提供专业的养育咨询。曾经开设游戏治疗师培训课程,生命自传工作坊,儿童绘画解读、亲子关系与学业发展、在家陪伴学习数学等讲座。
如果您对我们的家长课堂感兴趣,欢迎添加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