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关于民办中小学转为公办学校的消息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经营势态正好的民办中小学校为什么热衷于转为公办学校?大把赚钱不香吗?
民办中小学“颓势已定”,注定将成为历史,这是否意味着乡村学校就能重现生机,重返“巅峰”?
民办中小学校“繁荣”景象背后
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理科大学,英国的白金汉大学这些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国外的私立大学收费奇高,一般家长根本承受不了私立大学的天价费用,普通民众家的孩子只能去公办大学上学,国外的私立大学承担的是“精英教育”,而公立大学则是平民教育。
在中国,刚好相反,重点大学都是清一色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的发展往往不尽如意。这与国家的办学理念有关,中国的教育具有“普惠性”,是普通大众实现阶层提升的关键通道,国家集中优质资源发展公办大学,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大家看看国内的民办大学,哪一个不是收费奇高?家长条件差的学生根本上不起。
在中小学阶段,民办学校往往是蓬勃发展,使得很多公办学校因为没有生源而被迫关门大吉,其实这不符合我国国情。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义务性”和“普惠性”,而民办中小学校哪一个不是把办学校变成了生意?
国家已经实施了“双减”政策,并且配套以5+2课后服务,其目的就是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减轻家长教育经济支出,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平道路,以解决家长教育投入大、辅导费用多的弊病。
“双减”政策已经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民办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民办中小学把办学校变成做生意,通过“掐尖招生”、“题海战术”来提高学校知名度,把学校变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民办中小学的“繁荣”是以破坏当地的教育生态为代价,危害极大。表面上看民办中小学教育成绩突出,背后实际上是片面追求教学成绩,以德育教育的缺失为代价。
民办中小学注定将成为历史!
早前国家发布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将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将控制在5%以内。
或许大家已经明白经营势态正好的民办中小学为什么要转为公办学校了。限制招生规模,这对民办中小学校是致命的。举例:某县有民办初中学校6所,全县年9月份将有1万名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按照比例,只能分给6所民办初中个招生计划,每所学校不足人,学校还办得下去吗?
在执行政策的时候,一些地方的公办学校不能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就可能会收购民办中小学校,当民办学校的负责人看到大势已去,还不如趁势被收购,这也算是明智之举。
控制民办中小学校办学规模,并不是不让办民办学校,但是却能“送走”很多民办中小学校,当民办中小学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时候,民办中小学的消失就注定成为必然。
乡村学校能否重回“巅峰”?
如上图所示(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撤点并校”实施20年,全国的小学校数从,减少到所,这20年间,一共消失所小学,平均一年消失.6所,如果折算到每一天,这20年时间,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学。在这些消失的学校中,大多数为乡村学校。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乡村学校消失的一个原因,更大的一个原因是乡村学生不断涌向城市学校,尤其是县城民办学校的繁荣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乡村学生,造成乡村学校生源流失,被迫关门。今年暑假后,某县要恢复三所乡镇中学,这三所乡镇中学当年都是被私立中学抢生源挤垮的。
限制民办中小学招生规模,是否意味着乡村中小学校将重返“巅峰”?
答案还真不好说。民办中小学没有了,难道家长不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公办学校吗?
写在最后
民办中小学注定将成为历史!但是乡村学校能否重返“巅峰”,却并不好说,不信,大家拭目以待。
我是教而育之,感谢您的阅读,也感谢您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