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庠序之教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有烟
TUhjnbcbe - 2025/2/7 17:45:00

导语:

中国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相信人生代代无穷已,子子孙孙无穷尽,山可以搬空,水可以填埋,知识可以累积,前人栽了树后人可以发扬光大。

中国人自五千年前就重建立了学校,也是为了留下前人的经验,为子孙后代进一步发挥创造力提供可能。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的学校最早有“校”“庠”“序”,建立的朝代可以追溯到夏朝。

谨庠序之教

尽管目前还没有考古材料证明夏朝的存在,但是通过许多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对夏朝的描述。无论是《礼记》还是《孟子》,都有对夏朝学校的记载。孟子说,夏朝的时候官方教育机构叫做“校”,商朝的时候叫做“庠”,周朝的时候叫做“序”。《礼记》则提到:“序,夏后氏之序也。”

夏后氏指夏朝君主。在先秦时期,姓氏和现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姓主要用于女子“别婚姻”,而氏才是男子地位身份的象征。这里说的夏后氏,指的就是夏朝的王族,因为这时已经建立夏朝所以就以“夏”作为自己的氏,至于姓夏朝王族是姓“姒”的。《礼记》认为夏朝的学校已经叫“序”了,并且还有东序西序之分,东序是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是小学,在西郊。

中国人一直非常注重孝道,国家也往往讲究“以孝治天下”,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老人虽然身体不及年轻人,但是他们活得久见识广有很多十分宝贵的经验,捞了之后国老和庶老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的——就是当历史上的第一批老师。

夏朝人建立学校,并且让国老,也就是告老的高官重臣在东序教导皇族后人,让庶老,也就是经验丰富的其他告老官员在西序教奴隶主贵族们。

而国老庶老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孟子所说的“所以明人伦也”了。

(听课)

什么是明人伦?人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在夏朝主要是人与君,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夏朝是奴隶制社会早期,阶级社会初步形成,为了区别贵族和奴隶,“序”、“校”的首要内容是进行有关尊卑等级的政治伦理教育。

此外,“序”还有射、射箭的意思,这说明当时学校和军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练习射箭。确实为维护统治者地位,得到更多的战俘奴隶,培养拥有军事能力的贵族子弟是非常需要的。

商朝瞽宗:最早的艺术学校

商汤灭夏,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都比较发达,经济繁荣,科学文化知识也更加丰富,不仅有了成形的文字(甲骨文),还有较为完善的历法,已经有了闰月闰年。知识的丰富和阶级对立的加深,商朝的学校机构也比夏朝更加完备。

(老师讲学)

从已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学”、“教”、“师”这些字。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甲骨上还有对建学地点、上学是否遇雨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占卜的记录,更加能说明当时教学活动的活跃。

商朝的学校在继承了夏朝的学校以外,还有发展。在商朝,非常重视占卜和祖宗祭祀,由殷代由乐师瞽朦主持,教授祭祀时要用的乐舞的“瞽(音gǔ)宗”得以出现。瞽宗可以说是艺术类学校,它是传授礼乐的场所,由乐师教授奴隶主子弟祭祀的音乐和舞蹈。显然是周朝礼乐教育的前身了。

乡学:庶民子弟的第一所学校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西周时期,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强化,而为了加强了对奴隶的思想统治,学校教育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学制系统。

(辟雍)

到了西周,学校制度更加完备,学校按地理位置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大学与小学。而大学中也分天子和诸侯,天子五学,其中最重要的“辟雍”,后来演变为有中央官学之称的“太学”。

(太学)

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的大小,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仅设一级,名称有校、序、庠、塾之类。虽然能够进入学校的庶民子弟还是极少的部分,但是已经初步打破官方教育只针对贵族子弟的局面,为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期的私学

到了春秋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农业进一步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奴隶主们的私田不断增加。针对这种形势,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陆续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井田制,改变赋税制度,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这种改革加速了奴隶制分崩离析的进程,为封建制度产生创造基础。

与此同时,政局也急剧变化,诸侯们鼓着劲地努力发展,而他们强大后,与周王室、其他诸侯国的斗争就更强烈了。另外,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与“国人”暴动对奴隶主阶级的沉重打击,也削弱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势力,使王权日益衰落,此外奴隶制也遭到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私学产生了。

在官学衰败的形势下,诸侯国的统治者所设保傅、公族大夫等官,只能解决少数贵族统治者子弟的教育问题,至于一般奴隶主、新兴地主阶级与庶民的子弟的教育问题,仍旧无法解决。这是私学兴起的根本原因。

而由于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少周王室的文化官员流落四方。脱离王室的原文化官员自然会将一部分本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文物典籍携带到民间。同时,也有不少奴隶主贵族因阶级分化而下降为庶民,以致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随之扩散到民间。这些都为私学在民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私学讲课)

此外,士阶层的出现以及养士之风的兴起对私学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的士阶层。经济的繁荣,使得有一批人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这些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机智,也让越来越多统治阶级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局面下,士阶层中的人们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自然需要通过办学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这就必然会促进私学的兴起。

说到私学就不得不提到孔子,相传孔子的弟子有人之多,其中精通六艺的有72人,被后人称为“七十二贤”。孔子自幼好学,深受鲁国所保存的周礼文化的熏陶,在他30岁左右开始从事创办私学,并且有了很多弟子,经常聚徒讲学。晚年回到鲁国后,又将精力倾注到私学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活动。

(孔子和弟子)

孔子所办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学生没有身份、年龄、地域的限制,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庶民子弟;既有鲁国与齐国人,也有卫、晋、蔡、秦、薛、吴、楚等诸侯国的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他尤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要教学科目,以六经为基本教材。可以看出这时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内容都已经非常系统了。

(孔子和弟子)

私学的兴起还丰富了中国的教育和教学经验,对以后的教育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此可以看到学校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了。

结束语:

从夏朝的庠序,到商朝的大学、小学和瞽宗,再到周朝的太学私学,我们看见了学校形态的不断完善。尽管时间之水流了五千年,尽管已经初步达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尽管现在的学校和夏商周早已不是一个面目,但我们国家从没停止进步的脚步。

1
查看完整版本: 庠序之教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