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语:美国教育中,华文学校所需面临这几种困难
华文学校面临的困难:得到学区认可后,华文学校的地位大为提高,但长期困扰华文教育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课本华商移民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中南半岛等地,华文学校的课本大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可是不论何地编写的课本,基本上都是为当地的学生而写的,其内容和程度不尽适合美国华商学生。
台湾侨务委员会出版了专为美洲华文学生编写的华语课本和常识课本。来自台湾、香港或大陆的课本,基本问题是内容不配合美国学生的需要,低年级课文枯燥无味,而且与美国生活脱节。台湾桥委会编印的华语课本虽说是美洲版,但编者远在台湾,不了解美国华裔学生的生活,其内容一样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中学的课本则多采用台湾国民学校的国文课本,这与美洲版华语课本刚好相反,国文课本的程度太高,学生理解困难,教师也感吃力不讨好。
华文学校急需要一套切合本地学生的课本。怎么样的课本才算是合适呢?华文学校都由非牟利团体主办,办学经费有限,一般华文学校的收费不会超过每月二十美元,收入如此之低,实在没有能力自行编制课本。方言用词华商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有不同的方言,这增加了华文学校的教学困难。
从前来美的华人以广东一带人士为主,华埠的常用方言是台山话,早期的华侨刊物和报章,常掺有台山方言,美国地名的译音也以台山话为准,如加州的SanJose译作山多些,纽约的Manhattan译作民铁吾。就算是土生华畜,由于父母在家说的是台山话,他们除英语外也学会了台山话。后期广州和香港的移民增多,广州话渐渐取代台山话的地位,但在一些传统侨团开会时,仍大量使用台山话。
华文学校授课大多以粤语(广州话)为主,但教师面对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只会台山话,这造成教学和师生沟通的不便。一个真人真事的故事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用台山话对老师说他“好急尿”,这三字的台山音与广州话的“好紧要”读音相近,老师不知学生的真正需要,还不停的追问:有什么好紧要的事呢?至小孩子弄湿了裤子才知是什么一回事。
令广州话逐渐取代台山话的另一个原因是香港流行曲广受年青一代欢迎,不论是来自哪一省份的青少年,其至是土生华裔,他们对香港歌星的喜爱程度不下香港歌迷。卡拉OK热潮更使本来不懂看中文的青年,也唱出纯正的广州话或国语歌曲,卡拉OK成为比课堂更有效的学习途径。近年华人社区的方言又有重大的转变,一是说普通话的移民不断增加,华文学校为了配合他们的需要,开办以普通话教授的中文学习班,而台湾移民也开办了自己的华文学校。这类学校与传统广东侨社的华文学校最大的分别是全以国语讲授,以及有浓厚的台湾色彩。
在华埠说普通话的人不断增加,但普通话很难成为华侨的共同语言,华商社区将继续方言多元化的趋势。方言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一向是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现在连口语也变得复杂化,华文教学遭遇的困难便更大了。两岸政治影响海外华侨一直是两岸政治斗争的夹心阶层,左中右都希望在侨社建立阵地作种种政治宣传。满清时期保皇党和革命党人在旧金山市侨社已有激烈的斗争,二次大战前国民党的不同派系在美国也拼个你死我活,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战后大陆政权易手,左右两派阵营在华埠也发生连串的冲突,左派人士在旧金山市同源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会场有时会受到反共人士的捣乱,影响庆祝活动的正常进行。
时至今日,美国右倾的传统侨社依然不少,但公开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侨团人士正逐渐增加。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的华文学校,正处在夹缝中。台湾移民创办的华文学校自然是认同台湾,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但传统侨团或教会的华文学校则有左右为难之叹,在课堂无可避免要触及两岸政治,如在用语方面,应该是北平还是北京,国剧还是京剧,普通话还是国语,教师应使用汉语拼音抑或用国语注音符号呢?
生活是很现实的,移民的生活困难,以目前华文学校的经济能力,不可能付出令教师生活无忧的工资。华文学校的教席全是兼职性质,月入有限,未必能吸引有资历的前语文教师归队。所以,在师资方面,华文学校的选择相当有限,教师的主要来源是留学生,学校很难聘请受过教学训练的专业语文教师,这对改善教学质素有相当影响。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社区应从经济上支持华文学校,使华文教师成为全职的职位,令教师可安心及有更多时间准备教学,改善教学方法。
聘请教师的另一个困难是教师自身的语言限制,广东侨社的学校不能请不说流利广州话的教师,台湾移民的学校也不会找说广东国语的教师。其次是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华文学校的教师最好是能对美国社会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学生身处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否则便难以沟通。而现时的新移民教师,在此种种限制下,聘得理想的教师实在谈何容易。7.5.5学生流动性大华文学校有一个现象是低年级学生人数多,初中次之,高中更少。幼稚园和一年级可以多至四十人一班,到高中仅余不到十人,很多华文学校根本就没有中学部。小学生是受家长的强迫才到华文学校上课,踏入中学便会以英文学校功课增多为理由不上华文学校。
家长也始终认为英文学校比华文学校重要,大多会允准子女的请求。这便造成下一代华裔的中文程度下降。华文学校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教学要求已不高,勉强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能纯熟运用中文的绝无仅有,有些学生念了高中也不能写出一篇流畅的文章。学生流动性大,华文学校便没法完成完整的语文教育,长远来说影响了本地华商社区的文化事业,报章、杂志书刊等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个人谏言:小编认为华文学校多采用由台湾侨委会提供的免费课本,但课本内容则以台湾为中心,由于两岸的隔阀造成语文的差异,令华文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多加了一重障碍。移民当中不乏语文教师甚至大专院校的教授,按理师资是不会缺乏的,问题是这些教育工作者移民后多不会投身华文教育。不知道各位看官有个想法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由百家号:小珊珊论教育独家发布,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