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书院到底多有名?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至今都被奉为教育圣地,引无数学子心向往之。
作为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口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主角,在整个宋朝时期,书院能够发展至巅峰自然不是偶然,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为宋代书院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书院从萌芽走向沉寂,从复兴走向极盛,到底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和社会结构的演化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宋代书院
1、王朝兴起,书院萌芽
书院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机构,其兴起不过刚刚早于宋朝建立。
公元—年,五代时期连年的战争破坏了大批学校,官学式微,于是崇尚教化理论的学者开始兴办书院,用以弥补官学的不足。
这一时期的书院同样数量有限,兴废不常,但却是书院兴盛的伊始,《范文公正别集》里就记载着唐末至后梁初期窦禹钧兴办的书院,40多个房间,几千卷藏书,就撑起了一代人的兴盛,学院里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达官显贵,竞相接踵拜访于他。
宋代书院的萌芽就源于此。在宋朝初期,官学十分萧条,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寥寥无几,就连后来声名斐然的岳麓书院都一度停办,“诸生逃散,六籍散亡”。
这一时期的书院公私林立,责权不清,政府和个人都没有设立完善的制度流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机构,书院的创立和发展都显得混乱无序,水平也参差不齐。
但我们知道,一件事物最初的发展阶段都难以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何况宋朝初期的社会大环境也并非一派祥和,武装割据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对于教育方面的建设显得力有不逮,也正因“官学不振”,才有了书院发展的土壤。
社会动荡、官府疲软的局势下,有学之士纷纷避入山林,收徒讲学,创建书院。
这些书院既是求学问道之地,又是未来教育兴盛的萌芽,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它是黑暗中的一线阳光,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宋代的书院,也正如先生所预料的那样,兴盛繁荣,成为了一个朝代的符号。
既然官学“官学不振而私学兴”,那若官学“振”了呢?
在政府稳下局势,着手整顿教育之后,书院的发展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严重负面冲击。
宋代仁宗至高宗时期,州县学大量涌现,官方的教育系统逐步走向完善,在官学兴盛的冲击下,书院迅速走向衰落,毕竟州县学应有而书院可无有。
官府应时出面将一些书院改为州学,比如景祐三年的石鼓书院就被改为州学,等到仁宗末期,之前比较有名的书院已经全部消失了,此后一个世纪里,书院都在官学的光芒中默默无闻。
2、书院复苏,攀至极盛
倘若书院就此默默沉寂,湮没在历史当中,它就不会有后来盛极的名声了。但正如每一种传承至今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书院在官学的风头中依旧顽强的存活下来,并在新一轮的机遇中重新站立起来。
王安石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变革,对于教育体系的影响大概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神宗朝为了变法,把王安石的学说奉为正统,规劝天下学子学习。政府这种蛮横插手的行为招致了人们的反感,所以在北宋政权灭亡后,王学也被打落神坛。
值此良机,理学众人便想借机上位,他们决定广开书院,向天下传播理学。
虽然在今天,理学已经年轻人中成为封建迂腐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理学依然凭借着过硬的理念独领风骚,在朝廷的打压下顽强生长。
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时,虽然“废损其旧十七八”,建筑规模还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还要特意向朝廷说明,“不敢妄有破费官钱,伤耗民力”。
理学众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重建了许多著名书院,使书院教育重新复兴起来,并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将书院推向了更为盛大的舞台。
开禧年间,排斥理学的宁宗、韩侂胄在金军的入侵下受到沉重打击,理学由此进一步复兴,全国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再次扩大。
理宗朝,理学被定性为唯一的正统学说,书院教育也迎来华丽转身,从私人改为官办。
从此,官办书院成为了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真正达到了“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
纵观书院的发展途径,统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