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开学日上海那些被称为模范的学校澎湃
TUhjnbcbe - 2025/3/4 18:21:00
                            

开学日

上海那些被称为模范的学校原创申知沪志方志上海

开学日

“模范”一词源自千年前的青铜制作工艺。当时每制一器,必先以陶土作模,然后翻而为范,再将铜液注入陶范腔体内,待其冷却,脱范之后,经清理、打磨,青铜器物便铸好了。《荀子强国》中有记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汉代王充所著《论衡物势》中更是明确提到“模范”二字:“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

随着铸造工艺的发展,铸器不再用陶土作“模范”,而是通过可以多次使用的石模、铁模等,铸造之物正所谓“一模一样”。由此,“模范”便成为器物之母,模范必求其精,器物方能显美。“模范”的寓意便渐渐被人引申为“行为的准则或取法的楷模”。《北史庾信传》中在记述庾信的文体时就这样写道:“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王充(汉)所著《论衡物势》中有关“模范”的记述

《北史庾信传》中关于“模范”的记述

资料来源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八》《北史》二十七卷{宋刊残本}

上海历代重教兴庠。宋元丰七年(年)华亭县学设立,庆元六年(年),华亭县学徐民瞻刻《陆士龙文集》(十卷),为上海地区今存最早的图书刻本。宋代上海建镇之初即立镇学,元至元三十一年(年)建县学于城厢(今小东门聚奎街),并兴办社学、义塾、私塾。元明两代各类书院兴起。

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西学东渐,书院及私塾等旧学逐渐解体。外国教会率先在上海兴办学校以推广教务。随着社会变革加剧、维新思想萌芽。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实业教育,在上海陆续创办各类学校。我们今天要讲的上海地区冠以“模范”学校之始,也是源自于此。

以下,小编就简要梳理一下现今上海带有“模范”二字的学校,欢迎补充指正。

南洋模范中学

天平路与上海中心城区许多小马路一样,梧桐掩映之下,宁静却深藏着精彩的历史和温暖的市井烟火。就在这条马路的号,坐落着一座底蕴深厚的学校——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年。

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兴起,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光绪二十二年(年),盛宣怀向清廷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由他督办的招商局、电报局盈余项下每年拨白银10万两,在上海兴办南洋公学,造就洋务人才,以求富国强民,并聘请何嗣焜(字梅生)出任首任总理。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至此,南洋公学正式创立。

因上海位于“南洋”(此“南洋”并非指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等地,而是有特定含义。包世臣《海运南漕议》中有记:“出吴淞口,迤南由浙至闽粤,皆为南洋;迤北由通海、山东、直隶及关东,皆为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盛宣怀随即派员在徐家汇北部(今华山路以西地块)选择校址,着手购地造房,筹划设立“四院”;一为师范院;二为外院(后称下院),即附属小学;三为中院,即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四为上院,即头等学堂(相当于大学)。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南洋公学的校舍尚未建成,为着手培养上院和中院的教师,决定租赁民房,先开办师范院。据年3月7日《申报》刊发的消息,南洋公学师范生第一次入学考试的地点是借六马路(今北海路)格致书院。同年秋天,公学开设外院,招收8至18岁的学生,分大、中、小三个班,每班又分正、次两部分。学生全部寄宿学堂,在大班学习一年后,合格者可升入中院。年春,公学中院开设。经过两年多的试行,年,外院招收的学生逐次递升中院,公学就此决定停办外院。

年5月7日《申报》刊发的南洋公学“招造学堂”公告,其中提到“建造中院学堂一所”

公学的外院停办以后,由于当时上海新式小学堂很少,南洋公学的中院又感到生源匮乏,影响公学的质量,于是又提出重新设立附属小学,可以改称为“下院”,招收高小学生。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学首任总理何嗣焜建议:“在本校创办高等小学一所,以立模范。并于苏省南北分设同等之小学八所将以开通内地之风气,而并为他省之先导。”

何先生提出的附小要“立模范”,既赋予南洋附小办学的目标和传统精神,也为此后南洋模范的正式定名,埋下了伏笔。

何先生的这一建议,随即得到各方热烈反响,经过公学决策层商议,决定呈文盛宣怀,着手筹办附属高等小学。年(清光绪二十七年)2月1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正式开学。年,南洋公学附小第一期15名学生毕业,从此薪火相传,跻身江南名校之列。

年3月,教员潘灏芬辞职,师范生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自日本留学归国,担任乐歌教师,用简谱1、2、3、4、5、6、7读成独、览、梅、花、扫、腊、雪来教授学生,这被认为是中国学校音乐课之始(此前为诗歌朗读)。他也被李叔同(弘一大师)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备受质疑,在朝廷也逐渐失势。年冬,招商局、电报局归北洋政府管辖,南洋公学经费骤减。年,盛宣怀黯然辞职。年冬招商局、电报局改归邮传部管辖,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也改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

年元旦,附小迁入新校舍,称之为“南院”。南院有南北两排2层楼房,南楼有5大间,北楼有7大间,南北楼相距20米,在东端用桥式有顶长廊连接南北楼,在距北楼西端7米,又建造小楼5间,平层1大间,用桥式无顶阔廊与北楼连接。

南洋公学附小为保证教学质量,重金聘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堪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口碑尽人皆知。在重教兴革的潮流中,附小堪为先驱。南洋附小在近代中国第一个自编教科书。据民国政府教育部编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年)南洋公学外院编印《蒙学课本》,内容专取习闻之事物,演以通俗文字,使儿童由已知而达未知。由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编。本年还先后出版《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国自编中小学教科书自此始。”

年2月14日《申报》刊登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算术教材发行广告

年6月11日《申报》刊发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二十周年庆祝典礼消息

附小第十届毕业生邹韬奋在他的《经历》一书中,对在那里的学习有这样的回忆:

我们那一级的主任教员是沈永癯先生,他教我们国文和历史,——我最感兴趣的科目。他那样讲解得清晰有条理,课本以外所提供的参考材料的丰富,都格外增加了我的研究兴趣。我尤其受他的熏陶的是他的人格的可爱。我这里所谓人格,是包括他的性格的一切。他的服饰并不华丽,但是非常整洁,和我所不喜欢的蓬头垢面的自命名士派的恰恰相反。他对于所教授的科目有着充分的准备,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他教得非常认真,常常好像生怕我们有一字一句不明了;他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是我一生做事所最得力的模范。……

附小的名声远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据史料记载,除上海本地生源外,还有来自江苏苏州、昆山、无锡、常熟、南京、南通,浙江吴兴、慈溪、嘉善、绍兴、杭州,甚至远至安徽、湖北以及广东等地的学生。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报考南洋公学附小的。事实上自年后,南洋公学开设专科后,学校的主体部分已逐渐由中、小学转向大学,但校方对中、小学的基础教学工作重视有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附小的辉煌。颇高的声誉不仅吸引沪上及国内各地学子,还吸引归国华侨子弟。爱国、俭朴、勤奋、求实的学风更是培育出诸如胡孰复(大同大学创始人)、陈虞钦(五卅烈士)等优秀学生。

年,学校学制改变,将高小改为初中,另设小学二班,共计五班,学生二百余人。年,学制变更,小学从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七年制改为六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注释

南洋公学的名称有过多次变更,这里也简单讲一下。

年,南洋公学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年,又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年,再度更名为“南洋大学堂”。年,又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年夏,又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学校”。年秋,又更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年秋,又更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年,随着时局的风云变幻,附小的命运再次发生转变。当年,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北伐军抵沪后,国民政府接管了南洋公学及其附属学校,同时决定把大学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由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领导。随即,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停办附属的中小学。

此消息一出,学生和家长皆为之哗然。众所周知,南洋公学附属学校意味着进入南洋公学深造的预备队,如果一旦脱钩,那么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于是,家长团体中部分社会贤达开始四处奔走,协调各方势力来干预此事。

此间,恰逢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来沪,虞洽卿等作为家长代表前往请愿。王解释道:“大学分子复杂,中、小学生心志未定,恐易同流合污,故拟迁开。”知道其中原委后,家长们再次集会,组成以虞洽卿为首的委员会,再与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交涉。

学子的坚决,家长的激昂,加之社会各界声援,终于使事情有了转机。年8月底,双方经过多次协商,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将大学原有附中改为交通大学预科。高小及初中各级则脱离学校,改为私立,并组建组成校董会,仍在附小原址办学。

年8月17日《申报》刊发的关于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校董会启事。全文如下:

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校董会启事

启者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高小两部,现由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南洋公学同学会南洋大学附属中小学学生家长联合会接办,业经组织校董会定校名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聘定沈同一先生担任校长,本学期照常开学特此通告。

同时刊发的还有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通告。全文入下: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通告

凡南洋大学旧有各科及高中各年级学生,愿意转入本大学本预科肄业者,统限于八月三十日以前,向本校各科主任室报到,听候审查,原校成绩施行政治检查及格以后始能入学,如上,在校并无成绩可考者,须另行受试,其不愿入本大学者,得来领取成绩证明书,自由转入他校,又南院初中小学两部本校不再续办,现由南洋大学同学会学生家长代表及本校筹备员等私人合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原有学生听候该校另行通告,转入肄业毕业以后,如品学兼优经本大学审查后,在民国二十一年以前可直入本校预科,免受入学试验,特此通告,务望各生遵照勿误。

学校改为私立,需要另起校名。各方商议之下,不放弃“南洋”这个传统的历史名称成为共识,但当时上海已有私立南洋中学(年成立)。于是有人再次提到公学先辈梅生先生的“模范之说”,校董林康侯先生提议了“南洋模范”这个名称,并得到全体首肯。于是,“南模”就这样确定下来。学校由虞洽卿任首任董事长,原附小教员沈维祯(字同一)任校长。

南模校友及后人都对同一先生有着高度评价。他年进南洋公学附小任教,年任附小童子军团团长。自年担任南模校长以后,无论冬天寒风凌厉,夏日暑气逼人,每天清晨,他总是站在校门口问候老师早安,接受学生敬礼。每学期开学典礼时,他总要率领全校学生宣誓:“我为陶冶品德而来,愿遵守校规;我为研究学术而来,愿尊敬师长;我为锻炼体魄而来,愿爱护自己。”沈维祯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几十年兢兢业业,直至年因病逝世,在南模任教55年,任校长39年,一生为南模的发展呕心沥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南模正式成立后,另一位对学校有着深远影响的沈庆鸿先生亲自为之作校歌《醒狮歌》:“旧南洋,新南洋,说新旧,感沧桑;旧历史,念七年,新纪录,日方长。有许多家庭信仰,得一般社会帮忙,全校精神个个向上,何等蓬勃气象;老根基昔年师范,新规模近代南洋,锦绣醒狮古校旗,永久招展有荣光。”一直传承至今。

《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卷首刊登的醒狮校徽

《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卷首刊登的校歌和校训

从年起,“南洋模范”开始自成规模。起初,名为“中小学”,其实只有“初中”和“高小”两个学段的学生。据学校历年学生的统计资料,年秋季开学,初中学生名,高小学生68名,总计名学生,还是一所规模小而不全的学校。第二年增设高小预备班(即初小4年级),高小学生共有名,初中学生名,总共名学生。

年,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初中部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图片来源

《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年第1期)

年,上海分区地图中标注的私立南洋模范小学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大学撤消了原有的预科班,南洋模范初中毕业生就无法直升大学预科,所以,在年,南洋模范增设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学生38名。两年以后,高中学生共有名,初中学生共有名,高小学生共有名,总共名学生。为适应社会的需要,

至年,学校又在虹桥路租赁校舍,增设初小部,招收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同年,高中学生共有名,初中学生共有名,小学学生共有名,全校总共名学生,至此,南洋模范发展成为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制的完全中小学校。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宋庆龄在医院前与参加救护的南模童子军合影

20世纪30年代,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校门

图片来源

《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年第1期)

20世纪30年代,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校舍全图

图片来源

《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年第1期)

然而稳定的办学环境并没维持多久。年8月,日寇悍然入侵上海。因地处华界,校舍先后被日军抢占,档案、教具散失极重,于是校方将小学一、二、三年级三个班设于交大南院,四、五、六年级七个班照常与中学同在一处。

年春,校方借用法租界内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号为新校址,这也就是现在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校园。此后,南模添办女中及初级小学、幼稚园。年,接受上海县七宝乡绅捐助,在七宝镇设立分校,专办初中(现今七宝中学前身)。

南模也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底蕴。早在年,南模高一学生吴燕杰、叶蜚声、冯宝黎、林鸿荪等开始有一些进步活动,在班级内介绍进步书籍,后来叶蜚声与林鸿荪先后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年秋,高二学生袁先禄(46届)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南青团契”负责人陈光德影响下,发起成立“南模团契”,开展进步活动。

年1月,中共南模地下党组织建立,第一位党员为夏禹龙。年5月,南模中学支委会成立,夏禹龙任支部书记,先后共有党员16人(女6人),上级党联系人是吴学谦、王光华。

从年2月至年5月上海解放,南模支部共历七届支委会,发展地下党员人(其中女27人,工友2人)。党员人数之多,在全市中学同一时期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中名列前茅。

年,天平路号南洋模范中学校门及校园

上海解放后,南模的建制又发生数次变更。年1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接办全部私立学校,南模中学与成义中学合并,改名为上海市第七十一中学,自此私立南洋模范中学转为公立。随后南模中学七宝初中部分校与七宝镇农校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二十初级中学与南模中学脱离,原有的南模小学与南模幼儿园也都与中学脱钩,小学部迁至原成义中学校址改名天平路第一小学,幼儿园改名为天平路幼儿园。

年4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回复南模青锋社同学来信中欣然题写“青锋”二字

年,南洋模范中学使用的成绩单

年,天平路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校门

南洋模范中学早期使用的校徽

年,学校又恢复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名称。年第一批被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当时学校占地26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有高中班级31个,学生近人,教职工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1人、特级教师3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全市教育系统渐回正轨。年,南模重新被指定为上海市、区两级重点中学之一。年5月,苏步青为南模中学题词:“模范校园春色阑,瀛洲万里好飞帆,他年舣泊三山路,尽望蓬莱绝顶攀。”

《上海指南》(年版)列出的市重点中学一览表,其中包括南模中学

年,天平路号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门

年,南模中学被命名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年,上海市教育局拨款为南模中学建造新教学楼,建筑面积平方米,楼高5层,内有普通教室18间,电化教室6间,实验室3间,阶梯教室1间及办公室16间。这也是目前南模初中的主体建筑。年6月,南模中学举办“南模杯”全国中学生篮球邀请赛,有全国九省市13支篮球队参赛,由一所中学举办的全国篮球邀请赛在全国属首例。年8月,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南洋模范中学交响乐团成立,南模的“篮球”“交响乐”特色得到持续发扬光大。

年,天平路号南洋模范中学校门及校园

年,为促进徐汇区西南区域的教育水平提升,南模接办设在长桥地区汇成一村的配套学校,并作为南模汇成校区,高二学生迁入寄宿一年,同时招收两个初中预备班。年5月汇成校区的高二学生和初预学生返回天平路。汇成校区转制为西南模范中学。年10月,天平路号校园内的艺体楼落成,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留下了许多南模人难忘的记忆。5年,南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7年9月3日,南洋模范中学国际部境外班开班。7年11月30日,南模中学新校舍(零陵路)开工。9年8月18日,南模中学(高中)正式从天平路校区搬迁至零陵路校区。

年9月,南模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由南洋模范中学(零陵路号)作为核心学校牵头,成员学校包含西南模范中学(汇成一村)、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天平路号)、民办南模中学(天钥桥路号)。

零陵路号,南洋模范中学校门

年4月24日,“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诞辰周年纪念会在光启公园举行。集会现场,南洋模范中学交响乐队现场演奏《徐光启缅怀曲》

图片摄影

叶辰亮

年8月,美国NBA球员访沪,并于南洋模范中学篮球队员交流

图片摄影

郭一江

至此,“南模”这块底蕴深厚的金字招牌,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枝繁叶茂。通过核心引领、抱团发展,提升教育集团内各伙伴校办学品位与质量,做大做强知名品牌,承担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与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责任,为“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做出贡献。

西南模范中学

前文已有所涉及,西南模范中学(简称西南模)是由南洋模范中学汇成校区演变而来的。

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范围快速扩展,位于徐汇区西南部的长桥汇成地区,建成了一批居民新村,需要配套的学校设施。但当时四处都是工地,正赶上百色路翻修,汇成新村被人戏称为“围城”,而且没有直达的公交车。

西南模范中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建校之初,周围的居民只知道南洋模范中学的大名,谁知道汇成一村的深深弄堂里还有一所西南模范中学,真可谓“藏在深闺人不识”。

年5月成立之时,西南模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历短短5年时间,学校多方面积累建设资金,发展基础设施,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0年,又新建成一幢5层的学生宿舍楼和含有学生食堂的综合楼,建筑面积共达1.7万平方米,招生人数也从人猛增至人。

西南模范中学校徽

西南模范中学校门及操场

加入南模教育集团后,“模范教育”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构建“共识、共建、共创、共享”新格局,使集团内的初中与高中、公办与民办、高中与高校联动更加紧密,优秀教师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师生交流互动、跨越发展的平台更加宽阔,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更加深厚。西南模现有初高中共52个班级,学生余人,教职工余名,中高级教师87%以上,以成为上海西南地区一所优质的民办完全中学。

华东模范中学

年夏天,之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姚晶、胡景清、蒋宏成、胡有谦从联华银行总经理刘哲民处筹得开办费,并邀请无党派人士、英国留学生黄子美先生担任校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为首任校董会主席。年8月,华东模范中学诞生,校址借用胶州路2号民光中学。

年9月13日《申报》刊发的华东模范中学招生公告

年年底,地下党派之江大学教育系党员左淑东、华世璋来校,左任教导主任。革命的种子开始在华东模范中学生根。年9月,华东模范中学迁至康定路永和村18—22号办学。

年,华东模范红线建立中共教师党支部。年,华模和复夏中学建立联合党支部。至上海解放前夕,华模先后有学生中共党员33人,教师中中共党员占80%以上。年初,又建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在校学生43人参加。年初,华模中学和复夏中学合并。年5月上海解放,华模的绝大部分学生奔赴各地参加新中国建设,学校暂告结束。

年8月15日,对于华模校友来说,是难忘的一天。也是重塑辉煌的新起点,当日,华东模范中学复校,校址设在富民路43号。年秋,华模初中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一期课改”试点单位。年5月,华模与爱华中学合并,校名定位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年学校开始探索普通高中“双通道”办学模式,该项目被立为市级课题。

年8月15日《新民晚报》刊发的华东模范中学复校新闻

20世纪90年代,华东模范中学使用的校徽

年,华模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年9月,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7年,华东模范中学将“双通道”多元发展办学特色进一步升级为“双通”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办学特色。年,华模又开始探索高中导师合作制,该项目被立为市级课题。

华东模范中学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区多个科研项目。学校有特级老师1人,中高级老师占75%左右,区学科带头人4人,并且有多位青年教师获区教育明星的光荣称号。全校初、高中共有7个年级,41个班,多名学生。

现今的华东模范中学校舍

久隆模范中学

久隆模范中学成立于1年9月,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岭南路号。由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同志倡议设立,上海市教委和闸北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兴建的公办区重点完全中学。当时,该校作为一所完全免费的学校,可以说是开了国内先河。学校招收的对象是具有上海市常住户口,家庭经济收入处于低水平或有特殊经济困难的适龄青少年。初中入学的办法是“本人申请,学校推荐,街道审核,择优录取。”高中的录取办法是“街道审核,填写志愿,统一考试,达线录取。”在校学生除享受市教委规定的各项待遇外,还享受免除“学杂费、书簿费、学服费、午餐费、活动费。”学校共设六个奖学金,并且还有高中毕业后追踪辅助等,每年都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

久隆模范中学校徽

久隆模范中学校门

久隆模范中学校园内的感恩碑

学校占地近1.2万平方米,有26个班级。虽然是一所高中阶段实施全免费的学校,但在硬件配备上却是完全按照上海市教委有关区重点中学设施标准配置。礼堂、电视导播室、塑胶跑道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多媒体演播室、实验室等先进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在久隆模范中学的校园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以久隆为荣明天久隆以我为荣。”近千名来自较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之时,并没有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而是异常珍惜他人的付出与奉献。

久隆模范中学从一片空白中拔地而起,在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成长为今天的重点中学。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小公民道德实验基地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等。办学质量也得到各界的赞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模范公民”,这已不是久隆模范中学学生唯一的坐标。“让我们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已成为新世纪久隆模范中学每个学生新的理想与追求。

浦东模范中学

浦东模范中学的前身是金桥中学,年9月开办。0年7月起,按照有关政策并经政府批准,成为上海市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学校,由上海市劳模协会协议承办,并更名为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博兴路号)。7年9月1日起,学校实行“公办体制,中心托管”的办学体制。年9月1日起,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公办体制。学校在“向着模范生长”的办学理念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基础扎实,和谐发展”的学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生喜爱家长欢迎领导放心社会信任”,两院院士、上海市教育功臣、全国劳模李国豪教授为该校题写校名。学校有25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工近百余名,教研、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浦东模范中学校徽

李国豪教授题写的浦东模范中学校名

自成立以来,浦东模范中学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形成示范性学生群体,学生整体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学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中国创造教育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绩效优秀一等学校”、“浦东新区行为规范二星级示范校”“浦东新区绿色学校”“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体教结合学校”。年8月27日,由浦东模范中学为办学主体的浦东模范实验中学(高宝路77号)举行揭牌仪式和新学期开学典礼。

同洲模范学校

同洲模范学校始创于年,是一所实施小学、初中、高中12年制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岭南路弄1号和共康东路号。学校占地面积达60亩,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学校可招收48个班级,共0名学生入学。世界著名登山家、全国人大代表潘多女士曾经担任名誉校长。

同洲模范学校校徽

同洲模范学校校门

同洲模范学校潘多体育馆及“冰镐”雕塑

学校注重爱国教育和攀登精神的塑造。学校拥有围棋馆、攀岩馆、陶艺馆、茶艺馆、国学堂、网球场、学生公寓和国际课程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场馆设施。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名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马术后备人才基地和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你知道上海现今还有哪些“模范”学校?或是历史上曾经冠以“模范”的学校,欢迎留言!

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市普教志》及相关区县志等

李雄豪:《南模旧闻》

章玲苓、魏红:《南洋公学与南洋模范中学的历史渊源》

以及各校官方网站及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学日上海那些被称为模范的学校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