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西汉蜀郡守文翁建成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
TUhjnbcbe - 2025/3/7 18:02:00

办官学、举贤才、兴水利

是汉代循吏第一人,堪称官员楷模

在成都,“四七九”中学是不少学子向往的学校。其中,历史最久的石室中学(成都四中)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文翁修筑的石室。

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在成都大兴教育之功,令班固在《汉书》中不禁点赞,“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而今,四川省评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文翁赫然在列。

举贤才“定向委培”蜀地官员

文翁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精通经学,尤其是儒家经典《春秋》。

汉景帝末年,文翁千里迢迢来到蜀郡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在蜀地任职期间,文翁在地方治理中率先运用了儒家思想。这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举贤才。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说,文翁大力举用当时的蜀郡基层官吏。不少德才兼备的优秀官吏通过选拔成为培养对象,出色者,还被送到长安深造。当时,长安设立了若干博士官传授五经。这些“定向委培”的蜀地官员就在此受业,学习儒家经典,兼学法令。为了培养这批基层官吏,文翁甚至减少郡府用度,用省下来的钱购买蜀地土特产作为“代培学费”。

举措颇有成效。《华阳国志》记载,几年后,这些官员学成归来,逐渐成长,有的还成了郡守、刺史等较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只要你德才兼备,哪怕身处社会底层,也可纵向流动到社会较高阶层。”彭邦本说。

在彭邦本看来,文翁举贤才树立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导向。“他率先把儒家举贤才的理论施展运用到地方政府具体的治理中,起到了引领时代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

办官学实行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壁垒

尽管有“定向委培”的蜀地官员,但文翁还觉得,培养人才的路径不够宽阔。

为此,文翁在成都城南修筑石室学宫,用作公立学校。此举开了中国地方官办学校和文庙的先河。

据介绍,学宫里供奉孔子像,栽植森森柏树。任教的有长安学成归来者。而学员则从社会大众中选拔,主要来自成都以外的“下县”,很多人还是普通的编户齐民。这打破了先秦时几乎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壁垒,也是历史上官办学府首次实行“有教无类”的明确记载,堪称创举。

在学校,文翁“教民读书法令”,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处理公务的能力,引导他们认同儒家的孝道仁爱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学习,文翁还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对于优秀学生,文翁则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职务。

文翁这些极富开创性的举措,培养了一批人才,对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他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和表彰。后来,地方政府兴办学校的做法,被推广至全国。

修水利让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文翁执政一方时,还效仿李冰大兴水利。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他让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流域,他也成为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文翁一系列的举措对后世有哪些价值?

“文明之光跨越时空。”在彭邦本看来,这些举措具有永恒的价值。

据介绍,公元前年秦并巴蜀以前,蜀地的确创造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灿烂文化。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之后,蜀地文化传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正是在文翁有意识地提倡和奖励之下,儒学开始在蜀地迅速传播。学风之盛,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赞,“蜀学比于齐鲁”。之后千百年来,蜀地一直崇文重教。因此也出现了“蜀学之盛冠天下”“文宗自古出西蜀”“天下文人皆入蜀”等种种说法。

文翁重视教育、大举贤才、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汉蜀郡守文翁建成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