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年是民办学校调整幅度较大的一年。
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而盈利性质的民办学校直接被“针对”,且以后不再获得审批。部分地区的一些民办校也将转为公办校,而这种操作令那些准备为孩子选择民办校的家长不知所措。
阿择老师想说的是,大家的这种不安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政策的误解。
图源
unsplash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曾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关于新政的相关解释如下: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盈利性民办学校,并不是去限制义务教育阶段有民办学校提供有特色、多样化的服务。
其实从《民促法实施条例》的第一章总则的第三条就可以看出,现在对民办学校的态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什么是“民转公”
自从“双减”、“民转公”等针对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下发之后,多地为响应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进行调整,甚至有个别省份地区表示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
综合众多“民转公”学校的情况阿择老师总结出“民转公”的原因多为以下三种:
公参民学校,不符合六独立学校
部分民办学校在办学期间,为了更好的生源,会和公立学校一同办学,形成所谓的“公参民”,民办学校的学生可以享受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设备、场地等。
民办学校改革后,“公参民”已经被明令禁止了,公办学校的资源陆续撤出后,凡是不符合六独立的民办学校全部陆续转为公办学校。
城区人口增加导致上学需求增加,为公办学校让路大家都知道,现在公办学位资源紧张,而“民转公”是扩张公办学位的一种有效手段。民办学校自身运营不佳,公办学校资源退出无法独立办学
除管制之外,学校无法自负盈亏也可由政府接管转成公办学校。
部分学校办学伊始就是由国资出资主导办学,按照政策公办学校资源撤出后,学校无法负担整个学校的运转,由政府接管转为公办学校。
图源
unsplash
就目前而言,国家支持并鼓励建设民办校的初衷是希望在公办学校之外,丰富教育属性,增加教育多元化,作为公办学校的补充而存在。
但民办学校发展至今,并没有呈现出教育多元化和其创新性,再加上民办学校凭借政策上的优势可提前招生,导致部分优秀生源转入民办学校,造成“掐尖”问题。
虽然说国际化学校也属于民办学校,但是学生的择校方向和体制内学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除了不会和公办学校抢资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高考的竞争压力。
图源
unsplash
随着家长们对国际教育的认可度提升,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选择进入国际化学校学习。但民办国际学校仍属于民办学校,政策对其仍有一定影响,不符合六独立,不正规的国际学校也随时会被取缔。
从整体上看,未来民办学校将会在特色办学、多样化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而且那些在义务教育阶段盈利的学校将被整改或停办,对于选择民办教育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