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继“双减”政策之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民转公”政策,其实这是一套组合拳,国家在下“一盘大棋”!你知道这些政策背后的意图吗?
在中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义务。义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公益性”,但是多年来,教育被资本挟裹,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把办教育变成了做生意,校外辅导机构鼓吹中考焦虑,民办学校负责人把学校变成了“印钞机”,这不符合义务教育公益性原则,这也是相关政策出台的原因。第一步:“双减”政策出台,让“双轨制”教育回归校园。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和校外辅导机构两条线并行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长期存在,孩子们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放学后还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这不仅增加孩子们课业负担,也无形中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强制把校外辅导机构变成非营利组织,目的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校园,减少家庭经济支出。
当校外辅导机构倒下之后,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推出校内课后服务,目的就是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的同时,解决家长急难盼的辅导孩子问题。并且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想办法提高课堂质量,实现“减负”同时“提质”目标。第二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民转公”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确实集中在私立学校,如日本的东京理科大学、早稻田大学,英国的白金汉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这些世界著名的大学都是民办大学。在国外,民办大学承担的是“精英教育”,而公立大学则是平民教育。
国外的私立学校只有社会精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普通民众人家的孩子只能去上公办学校。反观国内,民办大学根本拼不过资源丰富的公办大学,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却往往比公办学校更出名。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的民办大学教育质量干不过公办大学?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中小学校却大行其道,教学质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确实远远超过公办学校,原因是民办学校除了实施真正的绩效工资制度外,最主要的法宝是“掐尖招生”。通过巨额奖学金形式吸收当地的优质生源,当打出知名度以后,再以高价收费让家长乖乖就范。
各地民办中小学校的优异教学成绩,是以破坏当地的教育生态为代价,换取自己的巨额利益,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将控制在5%以内。这其实是给各地的民办中小学校戴上了“紧箍咒”,严格控制生源规模,民办学校的收入来源就被堵上了。
越来越多的民办中小学校开始转为公办学校,家长再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学习时,就不需要再缴纳天价学费了,公办学校划片招生,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家长成最大受益者。
写在最后不管是“双减”政策,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民转公”,这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其目的都是为了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实现教育公平,广大家长将成最大受益者!
我是教而育之,感谢您的阅读,也感谢您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