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了延安,这是他自年与父亲分别之后首次见面,父子二人都激动不已。
在与父亲交谈之时,毛岸英拿出了一封从苏联带回来的信,同时还提到了寄信人的名字“赤英”,毛主席听完之后十分震惊。
赤英是朱老总的女儿朱敏的化名,当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朱敏就开始下落不明,如此还能够听到她的消息,让毛主席不禁问道:
“她还活着?”
通过这封信我党顺利找到了朱敏,这才得知原来朱敏这些年一直在纳粹的集中营当中,受尽了各种折磨,如今终于有机会回到祖国。
当初朱敏为何会在苏联成了德国人的俘虏?最终她又是怎么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一心为国的伟人后代
年1月,斯大林亲自下令将一人接到莫斯科,她曾在纳粹集中营里饱受折磨,之后又颠沛流离许久,而她的真实身份正是朱老总的女儿朱敏。
朱敏来到莫斯科之后,去到了国际儿童院学习,本来她想直接回到国内,但是当初来苏联就是为了学习,然而集中营的生活打破了她的计划。
如今她希望再次回到学校,将知识带回国内为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朱敏也因此在国际儿童院朱敏再次见到了毛岸英。
毛岸英告诉了朱敏国内的情况,她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朱老总多年忙于革命事业,她理解父亲的同时也十分想念,希望早日学成归来和父亲见面。
毛岸英比朱敏大4岁,朱敏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就请教毛岸英,经常废寝忘食的学习,为的是能够尽快弥补耽误4年的学业。
由于多年的集中营生活和接受苏联的教育,朱敏的中文并不是很好,与父亲交流的信件都是用俄文,因此朱老总叮嘱朱敏要好好学习中文。
于是朱敏除了日常的学业需要完成以外,另外还要刻苦学习中文。
在苏联学习的日子里,朱敏每天都十分忙碌,经常忙到晚上12点才休息。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毛岸英满怀热血的参加了志愿军,然而参军不久之后就牺牲在了战场上,朱敏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
当年如果没有毛岸英的帮忙,或许朱敏也无法和国内取得联系,更没有之后的故事,因此朱敏一直都将毛岸英视作恩人。
悲痛过后朱敏更加发奋学习,她决心要完成学业之后好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用这样的方式继续发扬牺牲战士们的爱国之情。
年,完成学业的朱敏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此时抗美援朝战争也已经结束了,她原本想先去为毛岸英扫墓,只是坟墓远在朝鲜一直未能成行。
在之后的工作中,朱敏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她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儿童在战火中的痛苦,因此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他孩子传授知识。
朱敏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很少提到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她不希望其他人为自己的过往感到悲伤,而是希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回国后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到年年近40的朱敏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去到偏远的山西武乡县工作。
由于朱敏曾经的遭遇,她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因此组织一度曾考虑劝她放弃这个工作,但是朱敏却表示“不能遇到困难就后退”。
当时的朱敏右眼几乎失明,而且还患有高血压,山西武乡县的道路十分崎岖,这对朱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一次工作中,朱敏出了严重的事故,由于武乡县当地的医疗水平不发达,朱敏的情况一度十分危险,最终朱老总下令用直医院治疗,这才躲过一劫。
这是朱老总唯一一次动用特权,此后他专门向中央写了检讨信,考虑到朱老总爱女心切,组织上并没有怪罪朱老总。
就这样,朱敏在教育事业上耕耘了30年,直到年才退休。
退休后的朱敏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次年亲自创办了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年4月13日,朱敏因病逝世,她的一生十分曲折,早年颠沛流离饱受艰辛,之后努力学习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不亏是朱老总的女儿。
一直默默为国奉献的朱敏前半生曾经有过怎么样的经历?
为何作为朱老总的女儿,会在纳粹的集中营里遭受折磨?
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
年,年近40的朱老总在组织的安排下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于是朱老总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来到了苏联学习,除了收获到先进的思想以外,他还收获了一段感情。
当时朱老总有一个同班同学叫做贺治华,两人早在国内就认识,贺治华为人大方性格开朗,两人很快就有了感情走到了一起。
朱老总和贺治华在苏联结了婚,婚后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她就是朱老总的大女儿“朱敏”。
就在朱老总收获爱女的同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
年5月,国内革命局势十分复杂,朱老总接受组织上的命令回到国内参加革命。
贺治华没有选择跟随朱老总回国,而是和女儿继续留在苏联生活。
然而,这一次的分离却成了永别,原来贺治华婚后被国外奢靡的生活所吸引,对性格朴实的朱老总时有抱怨,朱老总多次好言相劝却不得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有了裂痕。
朱老总回国之后贺治华就和另一个革命青年结婚,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新婚,她将不到一岁的女儿送到了自己母亲身边,之后还为了利益出卖我党,最终落得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毙的下场。
因此,年幼的朱敏就一直在外婆身边成长,她还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只知道朱老总是一个名声在外的革命家。
然而还没有等来与父亲的团聚,朱敏就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朱敏只能够和外婆一起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一天一群特务找到了朱敏的姨妈并将其抓走,所幸姨妈面对严刑拷打没有说出朱敏的身份,最终朱敏成功躲过一劫。
历尽艰辛的朱敏终于在年被护送到延安,这是朱敏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时隔14年再次相遇,父女二人都泣不成声,这一段时光是朱敏童年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随着抗日战争的形势不断严峻,朱老总不得不奔赴前线指挥作战,为了照顾好女儿,他打算将朱敏送到苏联学习。
朱老总的妻子康克清十分疼爱朱敏,一度希望将她留在身边,但是革命的严峻让夫妻二人不得不作出这个决定。
朱老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女儿送去苏联,临行前朱老总特地为女儿改名“赤英”。
年,朱敏登上飞机去到了苏联。
然而,去到苏联的朱敏因为水土不服,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
为了照顾朱敏的身体,负责人将她送到了白俄罗斯的少年夏令营治疗。
就在转移的路上德国悍然入侵苏联,卫国战争就此爆发,德军在苏联的领土上不断推进,沿途还抓捕了儿童院中许多共产党员的儿女,其中就包括了朱敏。
德军对待孩子们十分凶残,朱敏刚刚离开了国内的战乱又再一次陷入绝境,就在德军检查每个人的身份时,朱敏靠着“赤英”的化名躲过一劫。
年,德军将这些孩子全部送到了集中营,在这里朱敏遭到了非人的对待,每天只有一块发霉的面包作为粮食,而且还要做十分辛苦的体力活,稍有松懈就是一顿毒打。
朱敏的身体每况日下,但是她心中有着一个信念,要坚持到战争胜利回国和父亲团聚,靠着这个信念朱敏坚持到了最后。
年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朱敏和其他在集中营里的孩子都被拯救了出来,但是身处异国他乡的朱敏无依无靠,只能够在苏联过着流浪的生活。
朱敏在寻找组织的路上因为身体的原因晕了过去,所幸被一名路过的红军发现,之后朱敏就被带到了苏联收容所,朱敏也有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之后朱敏见到了一位中国政委,在对方的告知下得知原来朱老总一直都在给女儿写信,只是战乱的原因一直无法联系上。
康克清曾经劝朱老总找斯大林帮忙,但是朱老总不希望战乱时期麻烦斯大林,于是父女二人就此多年失去联系。
在这位中国政委的引导下,朱敏开始给共产国际写信,希望这封信能够寄到国内。
终于奇迹出现了,一个中国青年收到了这封信,朱敏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历尽艰辛的回国之路
年6月,毛岸英来到了莫斯科红十字协会,打算办理好手续之后回国,在苏联留学多年的毛岸英希望能够早日回国与父亲团聚。
当时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是毛岸英的老朋友,两人在等待的过程中聊了起来,毛岸英无意间看到桌子上有一封信。
出于好奇毛岸英询问信是谁写的,工作人员就说现在正在为这封信发愁,因为这封信是写给共产国际的,但是现在组织已经解散了,这封信就放在这里不知道怎么处理。
工作人员担心写信人有什么急事,于是就拆开了信,原来是一个叫赤英的中国女孩写的,想找自己的父亲,毛岸英听完之后十分惊讶。
于是毛岸英也看了一下信的内容,这封信是波兰发出的,信的主人表示自己曾经在国际儿童院住过,但是没有写自己父亲是谁。
毛岸英猜测赤英曾经在国际儿童院生活,可能是国内革命家的后代,不写父亲是谁是为了安全起见,于是毛岸英就记住了“赤英”这个名字,打算回国之后帮忙打听。
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主席得知儿子回来十分高兴,于是父子二人就开始聊了起来,毛主席打算让毛岸英先去基层体验下生活。
毛岸英听从父亲的安排,在临行之前想起来赤英的事情,为了帮一下这个中国女孩,他问父亲:
“父亲认不认识赤英?”
毛主席听到这个名字之后,脸色瞬间变得十分严肃,随后缓缓说道:
“认识,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人?”
随后毛岸英就说了自己在苏联看到的那封信。
毛主席说:
“赤英是朱老总女儿朱敏的化名,当年被送到苏联学习之后就因为战乱失联了,多年来朱老总一直在找她,现在终于有消息了。”
随后,毛主席立刻找到了朱老总,告诉朱老总现在已经有朱敏的消息。、
朱老总得知后十分激动,立刻就找到苏联方面打听消息。
工作人员很快就开始进行寻找的工作,过了几天就顺利找到了朱老总的女儿,经过多年的分离,父女二人终于取得了联系。
年,朱老总父女终于取得了联系,朱敏时隔多年终于看到了父亲的信,拆开信的那一刻泪水就止不住流了出来。
朱敏在给父亲的回信当中,没有提及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她担心父亲会伤心。
但是在朱敏寄回国的照片上,朱老总还是看到了女儿身上的伤痕,心中充满了苦楚。
朱老总知道女儿的心思,于是也没有将此事说出来,父女之间也形成了默契,在之后的交流中两人的感情开始慢慢增加。
朱老总希望女儿能够快点回国团聚,朱敏则表示自己希望在苏联多学习,等学成归来之后再回国参加建设。朱老总理解女儿的想法,于是就同意了女儿的计划。
之后朱敏学成归来,投身国家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毛主席也感叹朱敏的经历:
“朱老总的女儿能够在集中营活着出来,真不容易!”
结语
朱敏的经历让人惋惜,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难得与父亲团聚之后又面临战乱,之后更是在集中营里遭到非人的折磨。
但是朱敏作为朱老总的女儿,身上有着和她父亲一样顽强不屈的精神,凭借坚强的意志成功在集中营里走了出来。
一腔爱国的热情,促使朱敏在苏联努力学习,为她回国后参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我国教育界杰出的代表。
朱敏的努力和经历值得所有人的敬佩,她也无愧于作为朱老总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