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林茹彬)近日,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公布,同意四所民办学校更名,分别为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埔区苏元学校、广州市黄埔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更名为广州市黄埔区华实初级中学、广州市黄埔广附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埔区戎光实验学校,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埔区天健学校。自此,广州全市超过20所民校已经公布将会更名,与公校“脱钩”。
今年8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下称“公参民”学校)。有教育界专家称,当“公参民”学校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名、或改制、或停止办学,民办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将会大大缩小。长远来看,一些还没“擦亮”招牌的民校或会被逐渐淘汰。而已经被家长熟知的民校如果可以在“脱钩”后脱离路径依赖,与时俱进打造学校生态,也会遇强越强,成为更优秀的民校。
“公参民”学校更名不只是“更名”而已
“公参民”学校更名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公参民”学校更名只是换了个学校名字,更名前后对学校办学和运营没有太大变化。而事实上,对于部分“公参民”学校来说,更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对学生还是学校都深有影响。作为与之最密切相关的家长,应该如何理解民校更名?
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通知》中肯定了“公参民”学校在义务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称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也指出,“公参民”办学模式诱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引起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