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上海k9阶段的政策专家对现在沸沸扬扬的民转公政策的解读分析。
对于民办基础教育总量控制在上海的政策落地已经进入官宣缄默期,各位近期就会看到最后的模样,很近期。
结局一:转公
落地的标准和国家给出的一致:5%。
这个KPI下沉到各区后并不一致。有些如已经官宣的宝山也是5%。有些按照目前的落地方案测算,会高于5%。这恐怕需要别的区来补。幸好有些区天然就接近,甚至低于5%。
所以上海肯定可以在政策落地首年就完成国家给的任务。
从去年10月内部征求意见稿到现在这个落地方案,几经变化和博弈。
背后核心是:钱。
市府财政在疫情、房住不炒和国际形势的三重压力之下,显得非常吃紧。
年市府直属机关所有的公务员都减薪了。就是这么难。你们看到的疫情精准调控,背后都是在烧钱。
而一所民办学校转公,意味着政府要增加财政拨款来提供学校的日常运营经费。
民办校转公更大的问题,是民办教师的事业单位编制。
国家在几年前就出台了逐步减少事业单位编制的政策。教育部门也祭出了逐步取消高校教师事业单位编制的政策风向。
为了满足一种国家政策要求而去违反另一种国家政策,难免投鼠忌器。
因此在这次的落地政策中,各位虽然的确会看到一小部分民办学校完全转公,但数量不会很多。
一小部分这个词是一个精准数量描述。
完全转公的民办学校在3-5年之内会维持原民办时代80%以上的水准,然后逐年下降,最终在10年左右会变成一所比较强的公办学校。
过往民转公的学校基本上都是这个降落曲线,有先例可循。
结局二:民校公位
转公以后的入学方式各有不同。有一些是转对口,有一些是像徐汇的上汇学校那样摇号入学,占用民办的摇号机会。
这一小部分转公的学校以外,为了符合5%这个政策要求而事实的第二种政策,可以概括为为“民校公位”。
民校公位的政策和影响分析的结论:
民校公位短期(3-5年)内对于民办学校办学和日常管理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这会产生类似“第二只靴子落地”的安全感。
民校公位会在长期产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控增强的预期。然而事实上目前的管控已经很强,更强的空间有限。
民校公位会导致摇号命中率下降。这条的具体逻辑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