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一
在乌拉特前旗三中附近,有个修车、钉鞋还捎带写对联的中年汉子。此人身材中等,面容黝黑,双手沾满墨汁、金粉和尘土。上身着一件油腻大褂,一边忙碌他的修车业务,一边应接对联书写事项。人们都奇他,一个粗手粗脚满身油污的汉子,还能写如此一首漂亮的行楷书法,这种反差给人们造成了错觉——若非亲眼所见此事都心存疑虑。
他叫石耀忠。年为了给上初中的女儿石慧和上小学的儿子石琦提供更温暖的上学依靠,他决定举家从小佘太镇白家四份子村搬迁到前旗街上租房居住。下这样的决定对于在半辈子都在土地上生息的耀忠来说,内心犹如揪肠一般疼痛和煎熬。奋斗和经营了半生的土地、院场、鸡猪狗羊、邻里照应、生活习惯都要在这场搬迁中舍弃。而代之而来的是面对城市生活的陌生和不适应。然而,对女儿无限爱,促使他柔韧的内心不得不变得刚强起来。因为,儿女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需要家庭共同付出才能帮助孩子去追逐梦想。
耀忠的妻子润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起初,耀忠的决定让她颇费了一番踌躇。虽然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真要是离开了,心里就有一种难舍地酸楚。考虑了两天,润莲也担心孩子,因为这回女儿的病让她也特别揪心。
石慧得的是水痘。医院已住了三天,耀忠才收到住院信息。耀忠那个村信息闭塞,全村一部私人电话,还在一家开小卖部的人家里安的。这次,就是因为接电话的人接到石慧电话,却忘了通知耀忠才耽误的。这也是促使耀忠离开村里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主治大夫的一句话:“这个孩子太可怜了,父母都不知道哪去了,三天也没有见到人影,咋不来管管孩子!”这句话刺痛了耀忠,让他下决心搬来前旗陪读。
所幸一切都好。搬来前旗,耀忠首先思谋着如何谋个生活。起初,他做过粉条,想用自己的农家手艺来劳动致富。然而,市场环境不好,到处都是买粉条的。站一天也买不了十块钱。房东赵炳成建议耀忠卖水果。但卖苹果也不适合耀忠。因为骨子里,耀忠是一个书生,做生意不是他营生。笔墨系心扉,世故不圆通。能够拿起笔墨的人,就是一个书生了,所以世故人情,经商谋财,绝不是这类人所长的。
书生自有书生的价值。书法,这一伴随他熬过多少艰难岁月的好友,终于给了他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经人点拨,耀忠开了一个修鞋修车的摊子,为了招揽顾客,他写了一张广告。有人见了,说他的字这么好,可以卖对联,挺赚钱的。闻此言,耀忠心里一喜,写对联不正是我的强项吗?修车修鞋活儿不是太多,时有时无的,如果加上写对联,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练字,还不耽误修车修鞋,一举多得,耀忠乐了。
时值腊月,需要对联的人每天有很多,耀忠的摊位正好在面对着两个学校。他夜里写了33副对联,拿出来摆到摊子上。路过的人们看到耀忠的潇洒的行楷,都连连称赞。三十三副对联,不到一小时就卖完了。耀忠得到了鼓励,干脆现场开写。回家拿出红纸,金粉等用具,到摊位上摆开,提笔就写。很快周围聚了一群人,见到耀忠的书法都惊奇不已。耀忠行楷优美俊雅,流畅自然。柔韧中透着坚毅,潇洒中含着雄强。书艺承学董其昌,兼学王羲之,行止有度,方圆有规。如此美艳秀丽的书法字体,出自一个修车匠的手中,给观众心里造成了巨大的落差感。一时间,书名传遍全旗,人们争相购买耀忠对联。
这日,一位风度优雅的男士来到他的摊位。耀忠正在挥毫书写,一张张红联载着金色的祝福飘出这位农民书法家的手底。男士悄无声息看着耀忠书写。上午的阳光洒在金色的大字上,闪耀着夺目的金辉。待耀忠写罢最后一幅字,男士递过一根烟来,说:“师傅,抽一支歇会儿!”耀忠抬头一看,才发现身边不知何时站立了一位气质优雅的男士。耀忠笑了一笑:“我这里有!”男士拿出的是中华烟,耀忠兜里是*金叶。中华太贵了,耀忠害怕自己自卑心泛酸,就说:“各抽各的哇!”男士依着耀忠,略有遗憾。对耀忠的人品有了一点欣赏。
“师傅,哪的人?字写得不赖。练多长时间了?”男士慢悠悠地问。
“小佘太的。从小喜欢写,瞎练,没经过师傅。”耀忠不敢托大,谦虚的说。
“我想请你到家里写,你愿意吗?”男士终于说出了他的目的。这个人办事可是够稳妥的。
耀忠觉得这个男的心思细密,办事妥当,于是就答应了。
到了男士家里,耀忠见此人的家居陈设有一种高档富丽的气息。正房高大宽绰,屋檐飞翘,四面墙壁用金色的瓷砖砌面,显得金碧闪闪。园内有小菜地,收拾得干干净净。
进屋男士就说:“你先歇会儿,我弄几个菜,咱们喝两盅。”耀忠受宠若惊,觉得无功不受禄,啥也没干,就受此等礼遇,实在过意不去。
于是说:“我先写吧,写完再说。”
男士把一间书房略微收拾了一下,和气地说:“那就写吧!”
耀忠此时心里很感动,于是乎笔吐芳华,心抒造意,一时间,十六副佳联妙笔书就。
此后,两人觥筹交错,聊了个海翻云卷。临走,男士给了他五十块钱。耀忠说啥也不要:“这太多了,我的对联不足二十块钱,你给怎么多,我不能要。”
男士说:“拿上哇,耽误你一下午时间,应该补偿你的。”
这次经历,耀忠至今难忘。写字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真是没有料到。耀忠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下决心继续把字写好。
此后,耀忠一边修车修鞋,一边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