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流鼻水,是常事。然而,广州一位六旬阿叔打了个喷嚏,流出的却是脑脊液。这一流就是16年,反复颅内感染,多方诊治未愈,让他痛苦不堪。
16年反复发烧流“清水鼻涕”
黎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16年前的一天,他在马路上开车,突然一个喷嚏,左侧鼻腔就流出了清水样的“鼻水”。他以为是偶感风寒,到药店买了药吃。然而,过了一星期,他却出现了高热、头疼、呕吐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经过治疗后,脑膜炎好转,鼻子流水也减少了。黎叔以为没事了,谁知在随后的时间里,这种情况隔三岔五便卷土重来,严重时甚至要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这么多年来,黎医院神经内科外科住院,医院的“常客”,反复的脑膜炎,也使得他的大脑萎缩,双耳听力下降。
一周前,黎叔转辗来到中山六院张湘民教授处就诊,终于才了解到多年来“脑膜炎”发作的真正原因。
喷嚏加压喷破脑膜
医生指出,黎叔犯病的根源在于空蝶鞍导致的颅底骨缺损。这是一种罕见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类型。
破损的骨质上只有硬脑膜覆盖,当颅内压力增高时,如打喷嚏、便秘用力大便等,那一层薄薄的硬脑膜就会破裂,从而引起脑脊液鼻漏,而鼻腔内的感染源则通过破损的洞进入大脑,引起脑膜炎。
头颅CT提示,蝶鞍与左侧蝶窦处的骨质缺损,医生考虑脑脊液是从此处流至左蝶窦从而到鼻腔。
医生巧施“浴缸塞”手术
在经过慎重的讨论后,医生决定先为黎叔行左蝶窦探查术,打开左侧蝶窦后,蝶鞍骨质软,左侧处见一骨质缺损,大小约1.5×1.0厘米,发现持续流出的清亮液体,明确了鼻漏所在的位置。
在黎叔右侧大腿外侧作3厘米切口取下一小片肌筋膜,用进口手术线缝成“浴缸塞”状,将之填补在瘘口内,外穿过筋膜,内外结扎固定,处理妥当后脑脊液渗漏随之止住了。目前,黎叔再也没有流过“鼻水”。
一旦生活中出现怀疑脑脊液漏的情况时,注意不要激烈运动,避免外伤,避免填塞鼻腔及用力擤鼻。
鼻涕和脑液差在一个指标
而据媒体报道:“脑脊液和清水鼻涕从外观上看一样,无色透明无味。但认真观察还是能够辨别出两者的不同。”
当鼻孔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呈不结痂状,在低头用力、压迫静脉等情况下流量增加,都应考虑脑脊液鼻漏的可能。至于要确诊是否为脑脊液,则要依靠葡萄糖定量分析。
患者可以将鼻液收集起来进行化验,当葡萄糖含量在1.7mmol/L(30%)以上,则可以确认是脑脊液,普通清水鼻涕是在这个指标之下的。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给需要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